20年來的教改中心思想是"免試"與"多元",這篇文章以屏東區的超額比序辦法為例,簡要說明目前升高中的辦法是怎麼樣在自欺欺人,實際上,我們既沒有免試,也沒有多元,20年來我們的教改幾乎都是在浪費時間。
正文:
20年前,國中升高中的辦法是聯考,考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自然、以及社會,只考一次,每一科總分不同,五科分數相加即為總分,學生考完試之後填志願,繳交志願卡,等電腦排出結果後,就決定了誰要去讀哪間高中。這樣的做法有它的缺點,就是大家很熟悉的”一試定終生”與”填鴨式教育”,於是我們開始了教改。20年過去了,現在我們來看看升學系統被改成什麼樣子。
20年來的教改中心思想是"免試"與"多元",實際辦法各地區大同小異,這裡以屏東區為例,我們先來看看所謂”免試”指的是什麼,請參考下圖:
意思是說,對一所高中來說,如果報名人數不超過招生人數,則國中所有學科術科能力評比皆沒有意義,因為全部學生都會被錄取,這就是所謂的"免試"。另一方面,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,就叫做"超額",這時候怎麼決定誰能讀屏中,誰不能讀屏中?針對這個問題,教育部設計出所謂"超額比序"的制度,在屏東區它是這樣做的:
這張表的意思是,當要進行超額比序的時候,會先比總積分,總積分高的先錄取,總積分比完如果還是超額,就再比畢業資格,有畢業資格的人先錄取,以此類推。現在來看看屏東的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:
可以看到,總分是79分,其中會考的部分佔25分,會考就是20年前聯考的縮影,一樣考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自然、社會。與20年前不同的是,它現在只佔25分。為什麼只有25分?因為制度設計的目標是讓考試的壓力降低,讓其它"多元"部分的比例高一些,以期待提升學生的"多元"能力。但事實上我們可以肯定的說,考試的壓力並沒有降低,學生的多元能力也並沒有提升。原因並不難理解,我們就對這積分對照表的每一點造成的現象一一說明即可。
很簡單,只要有畢業證書就得2分,否則就是0分。也因為實在太簡單了,幾乎沒有人得不到它,所以實際上在這個項目大部人都是滿分。
志願序有點複雜,我們稍候再提。
注意如果在體育、藝術人文、綜合活動這三個領域,五個學期成績都及格,就得到9分。國中的及格分數是60分,說真的並不是很高,不難拿到,而且這些領域相關的課,很多是沒有考試的,是由授課教師直接給分數,實際上幾乎沒有教師會將學生評定為不及格,因為這樣做損人不利己,所以這個項目大部分人也都會是滿分。
所謂多元學習,實際上是指服務表現、品德表現、競賽表現、以及體適能。表面上,它們各佔10分,不過其中競賽表現這一樣不是人人都能拿分,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本事與機會去參與縣市級或國家級的比賽,所以這項目有優勢的只有少數人。但是巧妙的一點在於:多元學習的最高分是28分,而不是40分(意思是如果你四項都滿分,那麼你的多元學習就得28分,並不會更高)。因此對一般學生來說,只要顧好其它三項就可以了,這麼一來事情就變得容易許多。實際上,服務表現大部分人都是滿分(班級幹部跟社團社長是可以分配的,特殊表現也不難創造),品德表現也是滿分(很少人會被記過,就算有記過,學校也一定有方法讓學生可以抵掉),體適能每個人也不會差多少。所以”多元學習”這個項目大部分人還是會拿滿分,或者只差一兩分。
下一個項目:適性發展,它的分數算法是
這什麼意思呢?舉例來說,如果學生本人想讀高中,家長同意,輔導小組也同意,那麼該學生在本項目就得到6分;如果學生本人想讀高中,家長同意,但輔導小組不同意,那麼該學生在本項目就得到4分(輔導小組那兩分被扣掉了)。這種詭異又可笑的評分方式,就是中華民國所謂適性發展的實現方式,也就是表格上這6分,不禁讓人覺得政府體系的智商實在低得可怕。事實上在這個項目中,根本不會有人跟學生持反對意見,因為沒有人願意害學生被扣分,所以一樣每個人都會是滿分。
經濟弱勢這一項,如圖所示:
意思是送分,低收入者送2分,中低收入者送1分。
看到這裡我們可以整理一下,扣掉志願序、經濟弱勢、以及教育會考這三項,其它的項目大部分人得到的分數都一樣,因此這幾項形同虛設,對學生、教師、以及整個教育系統而言,實際上,只是多了文書處理的工作,制度設計者的目標似乎是增加所有人的麻煩。
經濟弱勢並不是一般學生要爭取得分的項目,志願序是所有分數出來之後才要考慮的事,因此,大部人學生要比較的,以及能比較的,就是會考成績。實際上,在超額比序那張說明圖裡,很多學生都會需要比到最後兩項的會考成績,因為前面所有項目都是同分的。目前的會考大約考180題,但是總分只有25分,只要多錯兩題,可能就會無法錄取想要的學校,尤其現在國中教的東西也變簡單了,於是全體公立國中生就要爭取這一兩題的程度差別,大量花時間在把眼前有限的材料弄得熟悉再熟悉,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滿街都是升高中補習班,國中生在外讀書的時間,在我的觀察,並不低於科學園區工程師的上班時間。
它的意思是,先預付給學生7分,如果學生順利上了前三志願的學校,那麼該學生志願序這一項就真的拿到7分,如果沒有上前三志願,則將預付給學生的7扣掉兩分,變成5分,再去看有沒有上後三志願的學校,如果有上,就拿5分,否則再扣兩分,之後再往下比,以此類推。
這麼複雜的算法,設計的目標是要阻止學生”不自量力”去填自己可能無法錄取的學校。其實學生不自量力去填自己想要的學校,又有什麼關係?反正最後是由每個人的分數來決定,低分高填,本來就不傷害自己與別人的利益。但是想不到填志願這麼簡單的事,我們卻要用這麼複雜的算法來解決,造成很多學生怕被扣分而沒有填自己本來可以錄取的學校,然而這就是中華民國實現”適性入學”的做法之一,實在讓人無言以對。
其實制度上的缺陷還有很多,舉例來說,我們幫助經濟弱勢與原住民的方法,就是送分,在屏東區經濟弱勢總分加二,原住民更誇張,有語言證明的加35%。其實我們應該要問:到底加分對提升這兩類學生的教育程度有什麼幫助?「給我魚吃,不如教我釣魚」這道理我們都知道,但教育部是真的不懂。另外,國文一科對0題跟對19題,出來的等級都一樣是C,這點也很怪異。但這篇文章我不想把所有缺點都翻出來講,因為講也講不完,還是先談大方向比較重要。
結語:
做個快速的總結,記得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有提到,升學系統中心思想是"免試"與"多元",但透過上面的分析,可以看出"免試"是假的,考試依然存在,而且變得更可怕,分數變得更需要斤斤計較,"多元"也是假的,實際上只是行政教育體系的文書作業變多了而己,我們是在自欺欺人。20年來的改革可以做到這個地步,證明人類除了進化,也能夠退化。現在的情勢下,有能力選擇的家長會選擇去辦學好的私立學校,而無法擠進私校的學生,也只能照著這個規則去補習,去爭奪那些微的分數差別。
我認為考試與壓力並不是萬惡的,多元與快樂並不是萬能的,只要認清事實,所有這些問題都不難解決,只要方向對,十年內必國中教育必可改觀,期待政府不要再坐在辦公室想天馬行空的制度,多做一些讓人能稱讚的事情吧!